目录
气候变化相关词汇
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定书》、《巴黎协定》、气候雄心峰会、1.5℃温升目标/2℃温升目标、温度过冲等。
1 气候变暖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摄氏度。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
2019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物候期提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多项历史纪录被刷新,气候极端性增强。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暖的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
气候变暖一般指全球气候变暖,根据百科词条的定义,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将其定义为:相对于1850-1900年(工业化前),全球近30年期间平均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的增加。
自1850年来,全球的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尤其是1975年后,气温增长加速。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2℃。
气候变暖原因: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其他空气污染物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
IPCC《气候变化2014综合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报告与气候相关的危害(如:海平面上升、极端高温、可用水减少等)以及人类与自然系统适应力风险(如:粮食减产和虫媒疾病传播等)。报告还指出,因为气候变暖会加剧热浪和火灾风险、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风险、导致脆弱人口的工作能力丧失、劳动效率降低、贫困地区营养不良,因此对低收入国家的影响更大。
具体数据及内容可参考中国气象局《2019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05月0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年06月04日,各国政府首脑参加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签署了该国际公约(UNFCCC或FCCC),该公约于1994年03月21日生效。截止2016年06月底,该公约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97个缔约方。
我国于1992年11月07日经全国人大批准该公约,并于1993年01月05日将批准文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处。该公约自1994年03月21日起对我国生效。
根据中国气象局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过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该公约要求美国、英国等41个国家(主要是发达经济体)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主要是经合组织成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的减排义务。
该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防止气候系统收到危险的人为干扰,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
国家 | 类型 | 责任义务 |
---|---|---|
澳大利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克罗地亚、捷克、丹麦、欧盟、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纳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41 个) | 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缔约方 | 限制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 |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欧盟、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24 个) | 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 | 承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等的义务 |
3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文件。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会议(COP3),并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02月16日生效。截止2016年06月底,《京都议定书》共有192个缔约方。我国于1998年05月29日签署并于2002年08月30日核准该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02月16日起对我国生效。
《京都议定书》历经两次承诺期(涵盖2008-2020年的减排约束,2020年以后得约束转由《巴黎协定》明确):第一承诺期规定了在2008年至2012年内,缔约方(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5.2%;第二承诺期于2012年12月08日多哈气候变化会议上确立,参会方欧盟27个成员国(不包括2013年07月01日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乌克兰等37个发达国家缔约方,要求在2013年至2020年内将温室气体的全部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18%。
《京都议定书》并未强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明确的减排义务。但我国依然主动制定减排目标。根据我国外交部官网报道,2009年11月26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之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2019年11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于行动2019年度报告》,“经初步核算,2018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下降 4.0%,比 2005 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年度报告》的相关情况。“这个数字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
4 《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了《巴黎协定》,该项协定是由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包括观察员巴勒斯坦国及圣座)制定。自此,《巴黎协定》取代《京都议定书》,以应对2020年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2016年04月22日,我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在《巴黎协定》上签字,目前,共有19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巴黎协定》。
根据《巴黎协定》,第二条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低于2℃之内(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并且,为了达到气温升幅目标,《巴黎协定》第四条要求缔约方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并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
根据新华网,2017年06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称该协定给美国带来“苛刻的财政和经济负担”,2020年11月04日,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但是2021年01月20日,拜登就任总统首日就签署行政令并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4 气候雄心峰会
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召集下,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共同参加2020气候雄心峰会(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起,几乎每年联合国均会召开气候行动峰会,包括2016年华盛顿气候行动峰会、2018年旧金山气候行动峰会以及2019年纽约气候行动峰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会上表示,《巴黎协定》是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各方却未能付出足够的行动将《巴黎协定》加以落实。因此,此次气候雄心峰会检阅了各国履行该协定的成果,督促与会国制定新的长远规划。会上,英国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使排放水平比1990年下降68%,而欧盟则承诺在同期内减排55%。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今年9月,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未来十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幅度多大?2020年12月21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根据《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比2019年减排下降1%。十四五期间目标是下降18%,与十三五目标一致。这意味着2026年-2030年减排也需要下降18%左右,才能完成2030年比2005年碳减排下降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