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 | 曾记否,幼时初学(二)

2023-03-26


目录

四 · 上

题西林壁

题 西 林 壁
【宋】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笔 记   越长大越能体会到后两句的深意。
  由于身处的情景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有了一定的片面性。
  有时候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 山 西 村

游 山 西 村
【宋】陆游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
 箫 鼓 追 随 春 社 近,衣 冠 简 朴 古 风 存。
 从 今 若 许 闲 乘 月,拄 杖 无 时 夜 叩 门。
笔 记   小学时初学,只有前四句,重点就在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四句是后来才学到,整首诗才得滋味。
  此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手法白描,自然成趣,柳暗花明后那种欣喜真的是跃然纸上。
  陆游此时罢官归乡,心情苦闷激愤,却又未心灰意冷,这样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那生命力跳跃在这诗文之间。


黄 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黄 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笔 记   再读这首诗,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标题,老师教我们这标题的意思,这个「之」字是何意。
  现在记忆里比较多关于离别的,大都是送别失意人,或是总有一点担忧和沉闷在其中;
而这一首,烟花三月下扬州,行程如旅游吗,就像是如今我们送朋友出游作别一样,知道对方要去另一个地方游乐,心里最多的还是替他欢喜,甚至自己也还向往之。
  李白与孟浩然此时,也正值天下太平繁盛,在李白眼中,孟夫子陶醉天地间,自由愉悦,这一路行去扬州,繁花似锦,浪漫至极。
  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他向往孟夫子的自由风流,向往他的肆意洒脱。
  我想,白哥这次送别,一定很想同去的。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唐】王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
 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笔 记   入乐府,阳关三叠,这算是一首流行歌曲了。
  读了一点诗词后,才觉得好像一切情感都可以沉浸在一杯酒中,这一杯酒,可以兴诗意,可以抒柔情。
  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是可以用在任何离别时。


四 · 下

独 坐 敬 亭 山

独 坐 敬 亭 山
【唐】李白

 众 鸟 高 飞 尽,
 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笔 记   说实话,长大后对这首诗已经没了什么印象,对此,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写的不好吗?所以我都没了什么记忆。
  再读以后,我才觉得更钦佩李白,此诗好,在我看来,好不在辞藻格律,好在李白如此轻易地就就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赋予文字。


望 洞 庭

望 洞 庭
【唐】王维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笔 记   万般夜景,不过湖光秋色两相和;洞庭山水,不过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 江 南

忆 江 南
【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笔 记   「苏杭」的生活美好想来是从古即今了,白居易任职刺史,旅居苏杭,肯定漫游江南,那时正值青壮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可能也正是因为那几年的旅居生活,让他感受到江南的美好,以至于在回到洛阳人老苍黄时,写下诗句怀念旧情。
  我也在杭州旅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几年的时光,可以算得上是美妙,心情愉悦,内心欢畅,若不是一些心中的记挂让人神伤,或许就不会离开了。


乡 村 四 月

乡 村 四 月
【宋】翁卷

 绿 遍 山 原 白 满 川,
 子 规 声 里 雨 如 烟。
 乡 村 四 月 闲 人 少,
 才 了 蚕 桑 又 插 天。
笔 记   这首诗虽然没有什么记忆点,却能在每次读到时,都感受到其中乡村农忙,耳边仿佛有当时百姓田野呼喊劳作的声音。
  曾经想过,农忙都很辛苦,为何会写如此轻松欢快呢,后来才想到,在古代发达的农业社会,只有农忙,才让百姓能有希望,如果太闲,反而说明收成不好,不是个好年,那时候的田野忙碌或许对于一些平民百姓来说,算得上是生活的美好。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四 时 田 园 杂 兴
【宋】范成大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
笔 记   太忙了,一家齐出动,农事紧张,为何?
  如果是因为丰收而忙,那还愉快,如果是因为官府催收,那就凄凉。


渔 歌 子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青 箬 笠, 绿 蓑 衣,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笔 记   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桃红,江上渔舟,一钓鱼翁。
  这算是一首写完全写出了钓友心境的词,哈哈哈哈。


五 · 上

泊 船 瓜 洲

泊 船 瓜 洲
【宋】王安石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白 话   京口与瓜州之间就只隔着一江水,钟山也不过就是藏在那几座山峦之后。
  和煦的春风拂过,江南岸一片翠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
笔 记   从最初学的静夜思开始,就开始学习了一首又一首思想诗词,这些诗词中,明月就成了思乡的依托。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乡土情怀真是一种奇妙的感情,无以言表,却又觉得自然无比,似乎在心里就知道这种感情是最天然的。


秋 思

秋 思
【唐】张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白 话   洛阳城里已经吹起了秋风,心中思想翻涌,想写一封家书问候平安。
  却总是担心自己匆匆写完的信件没有说明自己的心意,在送信之人将要出发时,又打开重新看看,或许还可以再补充一些。
笔 记   秋风一起,容易伤怀,或思念,或怀旧,或意难平。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在古代,一封家书或许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抵达,也必会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再收到回信。写完信,难免会想要反复看看自己有没有写好,有没有写清楚明白,突然想到什么事还没写,信送出前也还能再补上。
  其实,诗人或许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


长 相 思

长 相 思
【清】纳兰性德

 山 一 程 , 水 一 程,
 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
 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 , 雪 一 更,
 聒 碎 乡 心 梦 不 成,
 故 园 无 此 声。
白 话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笔 记   那时候初学这首词,知道纳兰性德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一个名字:纳兰容若。
  再多读了一些诗词,喜欢上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后来年纪渐长,再加上一件特别的礼物,又偏爱了那一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其实这首词,刚学时只觉得是作者在抒发思乡之情,同样是在抒发这些行军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全然是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
  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情感都寄托于那壮丽的景象里,柔情缠绵,却又有一些慷慨情怀。


赠 汪 伦

赠 汪 伦
【唐】李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李白这样直率的性格,真是好,情真意切直抒胸臆。你也能想象到一个人在岸上一边唱歌一边送别,一个人在船上认真听着,情到深处,对水独酌,只道你这水就算千尺深又如何呢?还不及汪伦送我之情深!

  凭此诗,汪伦也算是名垂千古了,李白这个情意,真是浪漫至极。
  对此,我严重怀疑李白给杜甫的回诗被老杜自己私藏了许多。


二 · 下


【唐】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那时候听老师讲,只觉得很好记忆,感受到的,是草的生命力之顽强。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初中读到原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吸引,现在再看此句,依旧觉得惊艳。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远 芳 侵 古 道,
 晴 翠 接 荒 城。
 又 送 王 孙 去,
 萋 萋 满 别 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 落 疏 疏 一 径 深,
 树 头 花 落 未 成 阴。
 儿 童 急 走 追 黄 蝶,
 飞 入 菜 花 无 处 寻。

  只能说,这就是一首单纯的描绘乡村景象的诗。诗人不过是想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童趣天真的欢喜而已。

  只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做什么所谓深读,将这首诗其中的字句都拆来细细品,我就搞不懂了,不是每一首诗都蕴意深长,不是每一句词都隐喻深情,何必在一些很纯粹的诗词中翻出些复杂的浪来。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这首诗现在很多幼儿都会背,只不过不能理解诗句的含义。我在最初学到此诗时,看着书上的插画也能想象出瀑布从天而下的豪气。

  银河落九天。这个说法在我现在看来,是多么浪漫。


绝 句

绝句
【唐】杜甫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据说此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所写,我在成都的那几年,最喜欢的公园便是浣花溪,常在节假日去游玩,夏日炎炎,公园里却也是清凉,草堂内更是。

  前两句清新松快,万物复苏,初春美景就在眼前。
  可后两句,却含着杜甫自己的复杂心情,毕竟战乱初平,正是一展抱负时,可难得安定,漂泊许久,故乡难见。人生夹杂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只叹为难。


三 · 上

夜 书 所 见

夜 书 所 见
【宋】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叶绍翁客居异乡为异客,秋夜深静,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羁旅愁绪涌上心头,思乡深情闷在心中。

  遥想童年,再看眼前,乡心惆怅,那篱落一灯就如自己这漂泊在外的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重阳节的习俗。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也正是赏秋饮宴的好时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儿时不懂,上了大学及至工作以后,离家远走,才知道这其中的心情,一到团圆佳节,思念更甚。


望 天 门 山

望 天 门 山
【唐】李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天门山,再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故称天门山。
  楚江也就是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借用他人评语,可见诗中山水。   山水映衬。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淡饰还是盛装,都始终楚楚动人,也就是此前说的,不论晴雨,不论冬春,西湖也始终美不胜收。

  也就是这样一个赋予西湖生命力的比喻,让后人望而却步,被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

  小时候最喜欢去西湖游玩,因为一年四季各有景色,只是儿时不懂得欣赏,只觉得这里美那里也美。如今长大,却很少抽空去欣赏了,经常挂在嘴边,却总被一些琐事缠绕。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西湖是真的很美,四季皆然。


三 · 下

咏 柳

夜 书 所 见
【唐】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现在看柳树,确实如此,就像是一个穿着绿衣的古代少女,身段婀娜,裙带飞扬,在跳着舞一般。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经常说沐春风,也经常叹春风温柔,或许正是此意吧。


春 日

春 日
【宋】朱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最喜欢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就像是冬天刚过不久,一个熟悉的面孔进入眼帘,就像是看到了昔日的老友,多年都不曾改变模样,一眼就认了出来。

  据说朱熹写此诗时,并未在泗水游玩,当时的泗水已经被金人占领,所以此诗写的是一场虚拟的游春,表现的却是他朱熹对孔门圣地的向往。


乞 巧

乞 巧
【唐】林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 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 娥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 母 屏 风 烛 影 深,
 长 河 渐 落 晓 星 沉。
 嫦 娥 应 悔 偷 灵 药,
 碧 海 青 天 夜 夜 心。

  嫦娥这个故事我还给小朋友们讲过,但是小朋友们尤其是女生只注意到嫦娥飞到月宫去,认为那一定很美,仙子美月宫也很美。

  至于嫦娥偷吃西王母不死药飞升月宫,孤居于此,寂寞无比,只有一只月兔相伴。这些都只是长大后才能理解的了。

授权协议 (CC) BY-NC-SA | 订阅 RSS | 邮箱 xmann_zh@foxmail.com | 回到顶部 🫠 |